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我的系统不正经 > 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清宫鸟谱

  此前,大海打捞局已经在今年1月,使用该技术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。

  届时,将以顶进发射机架驱动22根巨型“弧形梁”,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个长达51米、宽19米、高9米的的弧形沉箱。

  也只有这样,才能把长江口二号古船,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,全部“滴水不漏”的包裹起来。

  据测算,加上打捞设备的自身重量,沉箱总重量将近1万吨。

  也是在此时,陈文哲才发现,这看似十分简单的技术,还真是挺复杂。

  该技术特别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、隧道盾构掘进工艺、沉管隧道对接工艺。

  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、综合监控系统等,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。

  同时,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,真正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。

  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,这样的高科技方案,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,保障文物安全。

  沉箱出水后,为顺利护送古船到达黄浦江边存放地,大海打捞局还为沉箱量身定制一艘“中部开口”的工程船。

  陈文哲的船队之中,也有这种工程船。

  也只有这种最专业的工程船,才能让沉箱可以严丝合缝嵌入其敞开的中部。

  可以说,陈文哲船队之中的那艘工程船,就是根据大海市打捞局的那一艘彷制的。

  “看样子,人家做的更加专业啊!”

  四处扫描,想要发现一艘沉船,可是,却怎么也没有发现。

  没办法,陈文哲只能不停的调整策略,改搜索词呗!

  没想到,这么一改,居然也没有多少收获。

  他最多改到明代,大海市这边就变得一片荒芜。

  这时陈文哲才想起来,大海市存在的时间并不长,明代之前就是一座小渔村。

  这样他就只能把时间线向近代推,明代、清代没有发现,那么民国呢?

  没想到,把搜索目标改成民国和古董艺术品之后,居然有了大量发现。

  而且集中在了近代解放战争后期,这一时期不用想就知道是蒋党撤退弯弯的时候。

  可惜,这一批一批的古董文物,都被运输到了弯弯。

  “有没有留在国内的?”

  不停的缩小搜索范围,很快,陈文哲还真就有发现了。

  “清宫鸟谱?这东西我好想听说过?”

  陈文哲意外的,看向岸边的一排老房子。

  没想到搜索到最后,他居然意外发现,有人手中拿着一件好东西,走向了不远处的老房子。

  最主要的是,看向那座老房子,却发现那人急匆匆的居然把一个包裹,藏在了一座老房子的墙壁之中。

  而且是外墙,不是从里面藏的,是从外面藏上去的。

 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,从外面隐藏东西,还能不被人发现?

  可是,那东西好像就是没有被人发现。

  根据追踪回朔得到的信息,陈文哲确定,当年藏东西的人,应该很熟悉那栋房子。

  要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快的藏好东西,而且道现在还一直不被人发现。

  当年蒋领导败走弯弯,说是“败走”,其实也掠夺了相当可观的黄金,还有不计其数、无法用钱财衡量的宝物。

  这些宝物,大多数现在都收藏在了北台故宫中,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玉白菜。

  许多大陆同胞去弯弯旅游的时候,看到这些珍藏的宝物,都不免感慨一句:要是这些宝物留在内地该多好啊。

  其实,因为种种原因,确实也有一些宝物并没有随蒋去台,而是留在了内地,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。

  这些宝物很多是因数量庞大匆忙慌乱,而没有带走。

  此时陈文哲想起来,那个时期,好像有一套清宫鸟谱就没有被带走。

  幸亏现在有人已经证实,那是一套高级彷品。

  所以,陈文哲现在看到的,应该是正品。

  “停船,我们就在这边上岸!”陈文哲当机立断的道。

  “老板,没有码头啊!”

  高启静一直站在陈文哲身边,听到命令,只能是一脸无奈的道。

  “那边不就是吗?”陈文哲指着一座小型码头道。

  “只能停小船!”高启静道。

  “就坐小船下去,你跟着船队。”

  陈文哲早就有所打算,他可不想太过高调。

  这么一支船队进港,想要不引起轰动都难!

  打捞船慢慢减速,等陈文哲坐上小船的时候,他已经清楚,当年为什么会有人,急匆匆的从这边的小码头上岸,而且还能快速的藏好东西。

  人家显然是早有计划,所以一切做起来有条不絮。

  可惜,那人应该是被裹挟着去了弯弯。

  当时双方可是很长时间没有交流,所以这人肯定是走了之后,就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
  要不然,一件宝贝不可能藏在这里七十多年。

  这一件宝贝是幸运,被人偷偷藏起来,没有被带走。

  可是,陈文哲通过回朔,却发现那一时期,从这边江中被带走的宝物,实在是太多了。

  据统计,蒋领导当时从故宫,运到弯弯的文物,共计五千四百九十六箱,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清点完毕。

  数量一多,就必定会出纰漏。

  而当时负责整个文物搬运的总负责人叫杭立武,虽然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,还留学读书过,但他并不是古董研究的专家。

  而他之所以负责这个项目,是因为当年日军侵华的时候,他曾经作为难民营的负责人,负责过文物南迁的事情。

  所以,这次让他负责,也只是因为他在迁送方面有过经验。

  但和当时的文物南迁不同点在于,这次时间更为紧迫,需要运送的文物更为庞大。

  而且这次,不仅要运物,还要运人。

  许多蒋党军官家属,加起来都有几十万人。

  人都来不及安排迁移,更何况是物品了。

  在这种一团糟的情况下,杭立武手下那些负责分类的文员也手忙脚乱。

  他们当中不是个个都是古董专家,所以这也造成了统计的时候,会有失误的情况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