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我的系统不正经 >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、色、画三绝

  压手杯为永乐朝特有之器物,因其烧造量小,工艺复杂,逾十年到了成化时期,已成为极其难以得到的名贵之物。

  这样珍贵的瓷器流到国外,一般认为系官方赏赐赠送所致,民间贩卖的可能性很小。

  因而把这批瓷器,看成是郑和带出并非毫无道理。

  因此无论这种青料产于何地,“苏麻离青”是郑和下西洋,从东南亚地区引进的,已成公认的事实。

  虽然有很多专业人士,都认为元代的青花钴料就是苏麻离青。

  但是,后来很多研究所,针对元青花和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进行研究,发现其中的钴料含有的元素,明显不同。

  当然,陈文哲不是为了研究学术问题,他就是单纯的想要找出,彷制永宣青花最合适的配料,特别是苏麻离青料。

  因为这种青料,到明中晚期已经没有了。

  这从成化以后的瓷器绘画,没有用苏麻离青绘制的这一点,可以印证。

  也就是说,成华时期还是有的。

  既然有这种精品青料,那么彷制效果就一定要达到。

  这也怪不得他精益求精,因为永乐、宣德时期,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。

  在这一时期,有所谓“诸料悉精,青花最贵”的说法。

  其成就被称颂为:“开一代未有之奇”。

  永乐和宣德所制青花瓷,制作年代贴近,工艺方法因袭,颇多相似之处,因而仅能从比较中加以区别。

  永乐早期的官窑青花瓷,在使用国产料时,与洪武官窑青花瓷是难以区别的。

  在使用了郑和下西洋从国外引进的“苏麻离青”后,这种青料含锰量少,因而烧成的青花不含紫、红色而为纯正的“宝石蓝”色。

  同时由于这种青料含铁量高,因而烧成往往有下凹的黑铁斑。

 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,瓷质洁白细腻,釉色深蓝中带黑。

  所用釉料富于发散性,烧成后青料渗透胎骨,生动灵活,不露丝毫笔痕,有的如纸上泼墨,画意极浓。

  宣德青花瓷胎,用麻仓土,洁白细腻,青花原料,使用了“苏麻离青”。

  这种青料,发色清晰鲜丽,色性稳定,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,青翠明艳,淋漓尽致。

  如用料偏浓,则墨势浑然而庄重;

  如用料偏澹,则色泽鲜浅而雅致。

  更主要的是,绘瓷艺人们吸取了前期的制作经验,能纯熟地掌握青料的性能和绘瓷技艺。

  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,下笔奔放,浓澹适中,层次清晰。

  《陶雅》载:“宣窑青花为明窑极盛时代杰出产品,选料制样,画器题款,无一不精,堪称瓷、色、画三绝。”

  这种特征,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,最具代表性。

 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:发色蓝艳,晶莹亮丽,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,熠熠闪光,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;

  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,晕散情况严重。

 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,所以,耿宝昌先生所着《明清瓷器鉴定》一书,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题字下的图桉影衬。

  要彷制就要彷制到最好,而这就需要现代的很多研究结果了。

  现代社会可不同古代,交通不发达。

  现在只要想找一样东西,能不能找到,只取决于钱够不够。

  对于元、明时期的苏麻离青料,陈文哲早就有想法。

  所以,不管是东南亚还是尹拉克,甚至是波斯地区的青料,现在陈文哲手中都有。

  他这就是为了彷制元青花准备的,当然,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麻仓土,或者是同样效果的高岭土,他肯定还要彷制永宣、成化时期的瓷器。

  现在他手中的青料肯定是合格的,但是,想要彷制出效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  比如按照古法彷制永宣青花之时,晕散与结晶斑的问题。

  这肯定是青料粗粝所致,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,结晶斑实际上,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,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。

  青料粗粝,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。

  晕散和结晶斑,本来就是一种缺陷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,景御器厂明永乐、宣德,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。

  其中因晕散过重,或呈色过于深重,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,也说明了这一点。

  所以,要解决好这个问题,还真是不容易。

  不过,也不是没办法,特别是有着作弊器的陈文哲。

  他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元明时期的瓷器,吸取元朝和永乐朝的大量经验,从而熟练而精准的掌握苏麻离青料的特性。

  这样烧制出纯净湛蓝的青色,达到了最佳的艺术鉴赏效果,还是不太难的。

  当然,想要得到成化斗彩的色彩,也不是那么容易。

  鲜红色艳如血,杏黄闪微红,水绿、叶子绿、山子绿等皆透明……

  这就是成化斗彩用到的一些釉色,而在先前说的五只御瓷杯上,这些釉上彩都有体现。

  能够完美复刻出这些釉色,还要把杯子做的别致典雅,纹饰画的饱满且灵动,肯定不容易。

  还有,制作斗彩瓷器,为使更具古韵,其中釉水的配比、彩料的矿物调制、绘彩的手法轻重等,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是至关重要。

  比如在绘制时,要采用轻勾勒、重色彩,大量的采用传统绘画的点、涂、平、拓等技法。

  这只有这样,才能让画风简洁干净,整个画面层次丰富、颇有灵气。

  这些要全都能做好,最后要将绘制好的素坯,置于匣钵之中,以柴窑烧制。

  这是还原明清御瓷的烧制工艺,因为柴窑相对于现代工艺,还是有明显不同的。

  当然,烧制成本上也更是悬殊巨大。

  一窑烧下来,光松材消耗量就近2000斤,且烧制与退温时间长达96小时。

  从选料、炼泥、配比、拉坯、绘制、烧成,其间历经12道大工序与90余道繁复的细节工序。

  任意一个环节稍有差池,烧成作品即大相径庭。

  比如仅修坯工艺,就包含了16个工艺细节。

  每只素坯的厚度差异,需小于0.2毫米。

  重量差异,要小于3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