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我的系统不正经 > 第一千六百零五章白釉绿彩

  当然,除了以上那些工艺之外,还有其他工艺。

  比如,在器物上先施一层白釉作为地釉,在白釉上加施一层较薄的含有氧化铜的绿色彩釉,在氧化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。

  这类绿釉器物,过去一向不太被人们认识。

 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,北方地区的许多窑场,都发现了晚唐到北宋时期的所谓“白釉绿彩”器物。

  从此其实也可以看出来,宋代的瓷器,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
  宋代的彩釉瓷器不多,一般都是单色釉,像是青瓷、白瓷。

  最多也就是有一些绿釉、黑釉、酱釉瓷器。

  这时,陈文哲突然意识到,之前他在南越做绿釉瓷器的时候,好像没有收尾。

  就比如说北宋的白釉绿彩瓷器,他好像就没有做。

  或者说做到这里的时候,他分心了,被其他瓷器吸引,转向了别的瓷器。

  现在他正好闲着没事,自然就想要找点事情做。

  所以,他就从低温釉开始,如果可以,他想要把宋代五大名窑,全部复烧出来。

  复烧五大名窑可不容易,但是从低温釉开始,先烧制一些绿釉瓷器却不难。

  所谓“白釉绿彩”器物,其制作方法与上述的工艺流程是一致的。

  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绿彩,仅仅作为纹饰在局部地区小面积使用。

  如发掘磁州窑遗址中,从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白釉绿彩香炉和瓶、罐等器物,仅在沿面和器腹装饰一些绿色的彩斑。

  但在西陕铜川耀州窑早期的地层中,和湖沙窑都发现较多的白釉绿彩瓷器。

  而且有些器物装饰的绿彩斑面积很大,覆盖了器物表面的大部,这些器物都是高温一次烧成的。

  由此可见,在白釉上施绿彩一次烧成,在工艺上基本不存在问题。

  至于烧成温度是多少,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,现在由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数据,还不得而知。

  最好的例证,是近年来在印尼亚外海,勿里洞岛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中的瓷器。

  从这条沉船中发现了,带有唐代宝历二年纪年的瓷器。

  这条船沉没的年代,大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多。

  黑石号中出水了6万余件瓷器,其中有数百件北方地区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。

  【目前用下来,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,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,超100种音色,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,huanyuanapp换源app】

  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积的绿色彩斑,晕散流淌,覆盖了大部分器表。

  当器表的绿釉充分多的时候,绿色覆盖了整个器表,就成了绿釉瓷器了。

  弯弯私人收藏的一件,被认为是南河巩义窑产品的绿釉瓶,其上部可以称为绿釉器物,但腹部还可看出绿彩斑的施用方式。

  这件器物是繁密的绿彩斑,变为绿釉器物的一个很好例证。

  这类绿釉器物的特点,是绿色相对浅澹鲜亮。

  在几种绿釉器物中,色彩最为清丽明艳。

  但绿色明显存在斑驳不匀的现象,而且总体上也有较稀薄的特征。

  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,但磁州窑和南河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。

  如新密西关窑、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,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,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。

  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,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。

  2005年神都市文物研究所,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mtg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。

  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,发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。

  这成为这种绿釉瓷器,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。

  以往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,后来有一件梅瓶,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,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。

  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,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,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(800—1000°c)。

  一般是先烧素胎,再挂釉低温焙烧。

 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,自中晚唐至金末,一直大量生产,器型非常丰富。

  绿釉的烧制,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,由此演变而来。

  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,该枕胎体粗,呈灰黑色,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。

  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,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,大多光素无纹。

  早期均使用化妆土,呈色澹绿青翠,赏心悦目,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。

  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,垫饼及泥圈等,未见覆烧芒口品种。

  定窑绿釉,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°c左右低温釉。

  但就其胎来讲,也未曾见过1100°c以上产品。

  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,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,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。

  那时定窑烧造技术,解决不了1250°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。

  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,也极易破碎。

 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,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。

  即使偶尔存在,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,不成熟产品。

  所以,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,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。

  在宋代,只有西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。

  而南北方窑口,多烧造绿釉陶器。

  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,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。

  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,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、薄胎、白胎之特点。

  但与高温白定洁白、坚薄的胎相比,均存在明显距离。

  定窑绿釉的渊源,

  从起源上看,汉绿釉、南北朝多色铅釉、隋青釉、唐三彩、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。

  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,但釉色单一,只有绿、黄两种。

  一般为玻璃釉,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。

  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,以及水土浸润,釉层大多发生变化。

  所以,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,世称银釉。

  釉面开片较少。

  经过南北朝多色釉,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,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。

  唐三彩色彩鲜艳,釉质通透,开片细碎,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。

  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,胎质较细,釉质较透,使用化妆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