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彻元 > 233.探监(中)

  看书网.,最快更新彻元最新章节!

  这王书吏的样子,看起来倒不像是在拿腔作调,于是林彻想了想道,“王大叔,不知道这为难之处是何?可否说来听听?我是带着诚意来的。”

  配合着林彻的话语,许三和取出一叠交子,放在了桌面上。

  王书吏凝神一看,好家伙,这厚厚一叠‘诚意’,怕是有千贯了吧,自己十来年加起来都没有收过这么多‘诚意’,不由直吞口水,右手控制不住的伸向交子。

  在他摸上交子想要拿过来的时候,一根手指点在交子中央,任他使劲往外抽,那交子却纹丝不动。

  王书吏把目光艰难的从交子上移开,看向手指的主人,只见林彻正一脸微笑的看着他,眼中的涵义就再明显不过了,诚意在这里,能不能拿走,却要看王书吏的表现了。

  旁观的谢翰林也震惊与林彻的大手笔,默默的计算着,按着自己的俸禄,要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这么多钱。

  的确,大宋的官员俸禄优厚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之最。

  宋代官员俸禄大体可分为“正俸”、“加俸”、“职田”三大类。

  宰相、枢密使一级的高官,每月正奉加添支大概是三百贯到五百贯,春、冬服各绫二十匹、绢三十匹、绵百两,禄粟月一百石。

  地方州县官员,万户以上大县县令每月二十贯,小县县令每月十二贯,禄粟月五至三石。

  正俸之外,还有各种补贴,如茶、酒、厨料、薪、蒿、炭、盐诸物、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、伙食费等均由政府埋单,数量也相当可观。

  另外,还有公使钱、职钱、给卷等等杂七杂八的可支配资金,粗粗算起来,大约真正的收入是正奉的二到三倍。

  但是!能得到补贴比较多的,一般都是实权高官和衙门主官,像秘书省这种清水衙门,按谢翰林的七品级别,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二三十贯的样子。

  书吏的话就更不用说了,无品无级不入流的,正式的俸禄也就

  五贯到十贯的样子,但他们手中其实都有一定的权利,那便自然会用来换取一些灰色收入。

  林彻这一手‘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’,让王书吏确实很感动,“郎君尊长的案子,是贾相所关注的,赖御史也盯得紧,不过看在郎君如此真诚的份上,鄙人倒是愿意竭尽所能。”

  听到这话,林彻松开手指,任由王书吏把钱拿走,他也不怕这老王敢收钱不办事。

  王书吏拿过交子,迫不及待的点算起来,毫不顾忌形象。

  林彻再次开口,“那现在能带我去见人了么?”

  王书吏快速的数完,正好一千贯,心中正在狂喜,听到林彻这话,心中不由一顿,“郎君且听我说,这事鄙人能想到法子,但是需要一点点时间运作。”

  “说吧,这事真正能做主的人是谁?”林彻抬眼注视着王书吏。

  王书吏被看破了小心思,脸上有些尴尬,支吾着半天不说话,显然是担心林彻直接找了别人,这钱就得分出很大一部分了,若是自己运作的话,那么最多花出一两百贯就成了。

  林彻显然没有那个耐心等王书吏慢慢运作,再次开口道,“这钱是给你的介绍费,你把做主的人带来就成,他那份不用你操心。”

  听到不用把钱分出去,虽然下面那些人依然要打点,但都是小钱,所以王书吏立时爽快得多了,“郎君豪爽,那鄙人也不好藏着掖着了,御史台中是由两位推直官负责刑狱,郎君尊长的案子现在由许推官负责,他这人还是比较好说话的。”

  “那你是把他带来还是如何?”林彻心中一笑。

  王书吏把钱揣进怀里,“郎君在此稍待片刻,我回去一趟,不意外的话,很快能把许推官带来。”

  说罢便推门而出。

  看着一笔权钱交易在自己眼前发生,一向清直的谢翰林面上不免有些难看,关键是这关系还是自己给拉的,让他心中很是复杂。

  林彻看在眼里,“翰

  林,是不是觉得小子的手段有些上不得台面?”

  谢翰林闻言不由点点头,然后立马又反应过来,“不不不,在下不是这个意思,只是感叹世风日下,官场越发的污浊不堪了,清正之人反而没有立身之处。”

  “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,当权之人都如此,还能指望下面好到哪里去,若想改变,怕是很难了,嘿嘿,说起来也轮不到我来操这个心,不过,听翰林之意,似乎有了退隐之心?”

  林彻听出了谢翰林语中的萧瑟之意,不由试探道。

  谢翰林叹道,“说来,我今年也四十三了,踏入官场也近二十年,当年及第之时也满腔抱负,期待一展宏图,建功立业,搏个青史留名,但是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,整日坐困于书阁之中,与当日之期许天差地别,如今的朝堂,我也看透了,实在不愿继续蹉跎,还不如回乡种田,或者做个教书匠。”

  林彻眼睛一转,“翰林,你的学识必定是无可挑剔的,朝堂容不下你这等正人君子,确实没必要荒废时日,我看,你不如自请外放,主掌一方更能施展你的才华,不负寒窗苦读。”

  谢翰林皱着眉头,细细思量起来,“这主意倒是不错,但是我该去哪里呢?”

  “翰林,泉州你也是去过的,也见识到海贸之繁盛,应该知道东南沿海也是大有可为的,不如请知漳州,正好与泉州相邻,借助海贸好好发展民生,造福百姓。”

  林彻这话当然是由私心的,恰好以谢翰林的品级和资历,外放地方担任个知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。

  “漳州啊?”谢翰林有些心动,“似乎还不错,且让我考虑一番。好了,今日在下似乎也帮不上什么忙了,那我就暂且先回去了,过得几日,在下携犬子再去拜访郎君。”

  谢翰林留下谢乐邦,独自一人离开的茶楼。

  没过多久,王书吏便领着一个绿袍官员,来到了茶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