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鼎定河山 > 第一百四十三章 匡庐奇秀

  余南登庐山,观禹疏九江。

 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《尚书·禹贡》中:“岷山之阳,至于衡山。过九江,至于敷浅原。”其中,“敷浅原”就是庐山别名;此外,庐山还有南彰山、天子彰等别名。

  寻阳郡南有庐山,九江之镇也,临彭蠡之泽,持平敝之原。

  庐山风景秀丽,文化内涵深厚,集教育名山、文化名山、宗教名山、政治名山于一身。从司马迁“南登庐山,观禹所疏九江”,到陶渊明、昭明太子、李白、白居易、苏轼、王安石、黄庭坚、朱熹等文坛巨匠登临庐山,留下无数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。

  诗曰:“三叠泉直泻青史,五老峰耸立古诗,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,含鄱口难吐感触,芦林湖汇聚现实,花径走过历代名士,天池阅尽苍茫人世,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……”

  匡庐奇秀甲天下。

  说来遗憾,前世时虽然家乡离庐山不算远,冯过却从未去庐山游玩过。

  此次赴省城乡试一切顺利,返乡时日充裕,正好可绕道饶州登庐山游鄱阳湖,了却此前憾事。

  “匡俗的父亲东野王,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,辅佐刘邦平定天下,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。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,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,号越‘庐君’。越庐君匡俗,有兄弟七人,爱好道术,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。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,被人们称为‘庐山’……”遥遥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,刘几很是兴奋,叽哩哇啦说着。

  徐元杰面无表情的说:“早在周初,有一位匡俗先生,在庐山学道求仙。据说匡俗字君孝,又有称匡裕者,字子孝,且有称匡续者。俗字是误传,俗、续二字罔音,也是传闻之悦。此外,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。据说,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,为朝廷所获悉。于是,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,匡俗也屡次回避,潜入深山之中。后来,匡俗其人无影无踪。有人说他成仙去了。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‘神仙之庐’。并说庐山这一名称,就是这样出现的。因为成仙的人姓匡,是以又称匡山,或称之为匡庐。”

  刘几“狠狠地”瞪徐元杰一眼——大佬,汝故意抬杠否?

  冯过见状,也凑趣道:“话说在周武王时候,有一位方辅先生。同老子李耳一道,骑着白色驴子,入山炼丹,二人都得道成仙,山上徒留空庐一座。世人遂将此人去庐存之山称为庐山。因成仙的先生名辅,是以又称为辅山。”

  刘几摊摊手,对两位基友的无良表示无奈。

  一行人从南昌过来,歇了一夜,次日天未亮便租了艘游船下湖登山。

  湖当然便是天下闻名的“鄱阳湖”,天虽蒙蒙亮,仍可见湖光山色,相互比美。

  忽见前方山势高峻,怪石磷峋,形凹如口,对着鄱阳湖,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,这便是含鄱口了。

 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鄙岭中央,左为五老峰,右为太乙峰。西侧,为著名的冰川角锋“犁头尖”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,耕耘着茫茫云海。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“汉阳峰”,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“大月山”,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“五老峰”。

  众人踏着熹微的晨光下船登山。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,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“望鄱亭”。

  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。庐山观日处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,含鄱亭为最佳地点。

  拾阶而上,登上望鄱亭,众人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。

  不一会儿,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,拉开了红色的天幕,天幕上金光万道,紫霞升腾。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,在霞光的印染下,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。蓦地,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,染红了蓝天、绿水、远山、近岭。倚亭四望,浩浩荡荡,胸襟顿时为之开阔。

  霎时湖天尽赤,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。雄伟、瑰丽、云浓雾密,莽莽苍苍,状如鱼脊的含鄱岭,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。它势如奔马,又宛如游龙,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,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。

  下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,霎时间,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,越来越浓,越来越大,转而变成白絮,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,攸忽间,峰隐湖失,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,伸手可触。人在雾中,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浊世界,令人迷蒙、茫然。

  冯过只觉心胸开阔,脱口而出:“苍虬绛节度峥嵘,下界微茫勺水明。最爱他山云似絮,不知身在絮中行。”

  刘几亦是心神激荡,忍不住长啸一声。

  徐元杰终究内敛,憋的脸泛红潮。

  不止美酒醉人,美景亦是一般。

  看罢日出,自然要好生游览一番。

  众人沿着山路蜿蜒而下,便到了大名鼎鼎的“三叠泉”。

  三叠泉在庐山五老峰东面,青莲涧的下源,亦称三级泉.水帘泉。于秦楚末年始被樵夫发现。汇集了五老峰和大月山两处溪流,沿冰阶辗转盘旋,喷空而下,沿着三级断崖,分为三叠形成瀑布直泻龙潭,落差达五十余丈。一叠直垂,像一面水晶帘子,从七丈多的簸箕背上一倾下,砸在苍崖上,浪花翻滚,烟雾腾腾,白浪飞溢,溅起亿万珍珠,远看似雨雪交加,近看似大雾茫茫。二叠落差近二十丈,正是“飘者如雪,断者如雾,缀者如旒,挂者如帘”。三叠最长最阔,洪流倾泻,满满荡荡,如玉龙走潭,巨响轰磕,飞瀑跌落处激起了滚滚波涛,浪花四溅。

  此处秀美险奇,有“庐山第一奇观”之美誉。不到三叠泉,不算庐山客。

  众人看的心旷神怡,冯解元少不得“作诗”以记之:

  “九层峭壁划青空,三叠鸣泉飞暮雨。寒入山谷吼千雪,派出银河轰万古。”

  至若五老峰,则见山姿不一,有象诗人吟咏,有象武士高歌,有象鱼翁垂钓,有象老僧盘坐。奇岩怪石千姿百态,雄奇秀丽蔚为大观;峰顶云松弯曲如虬,下有五小峰,即狮子峰、金印峰、石舰峰、凌云峰和旗竿峰。

  冯七郎诗兴大发,乃诵曰:

  “庐山东南五老峰,青天削出金芙蓉。九江秀色可揽结,吾将此地巢云松。”

  从五老峰西北向而下,不多时便见林麓间隐约有雕梁画栋露出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
  众人加快脚步循迹而去,啧啧,白鹿洞书院哪,文人圣地。

  冯过等自是知晓这“白鹿洞书院”的历史来源——

  昌贞元元年,洛阳人李渤、李涉兄弟隐居庐山,渤养白鹿自娱,人称白鹿先生。宝历元年,李渤为江州刺史时,在隐居旧址建台,引流植花,号为“白鹿洞”。

  南唐开元四年,李善道、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,称为“庐山国学”。亦称白鹿国库,白鹿国学,匡山国子监,与金陵国子监齐名。

  楚开宝九年,楚军攻占江州,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;皇祐五年,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,称为“白鹿洞之书堂”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《白鹿洞书堂记》,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;皇祐六年春,由于兵火,书堂被毁。

  后朱子夫受命知南康军,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,呈报礼部的《申修白鹿洞书院状》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,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;直到次年三月,白鹿洞书院方初步修复。

  三十八年后,朱子夫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,修建白鹿洞书院,使朱子夫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。

  时下,作为官方承认的白鹿洞书院是为“天下四大书院”之首,在士林间影响深远。

  行走于山间,渐渐见到书院建筑群,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,坐北朝南,为三进院落;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,为大四合院建筑;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,为人字形硬山顶,颇具清雅淡泊之气。

  待得走近,但见书院门楼乃是八字形砖木石结构,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,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,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,再下为花岗岩石额,上书“白鹿洞书院”五字。门上为石梁,左右为砖柱。

  徐元杰手指凌空临摹石额上的字,口中念念有词。

  冯过、刘几晓得好友视这为书院题字者为偶像,倒不觉突兀。

  石额五字正是仁宗朝内阁首辅李东阳,大定一代名臣。

  据说李东阳四岁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,刻苦师法颜真卿,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,书坛乃赞其曰“长沙公大草,中古绝技也!玲珑飞动,不可按抑,而纯雅之色,如精金美玉,毫无怒张蹈厉之癌,盖天资清澈,全不带渣滓以出。”

  另,李东阳十六岁中举,十七岁高中二甲第一名,震惊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