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鼎定河山 > 第二百五十四章 翰林日常

  冯过并没将这事放在心里,把文章誊写好交给费懋中后,在值房里随便找了本书看,慢悠悠地打发时间。

  隔壁屋,费懋中放下冯过交上来的“命题作文”,手轻叩着桌子。文章不长,他却翻来覆去的连看了三遍,微锁眉头,心下实则沸腾不已。

  铅山费氏第一代叫费有常,因避红巾之乱,迁徙到铅山横林筑茅屋而居;第二代费广成,二岁父亡,与母亲相依为命,十三岁挑起货郎维持生计,十八岁拆茅棚起高楼,娶妻生子,侍奉亲娘与岳母颐养天年;第三代有兄弟二人,兄长费荣祖一人承父业经商,弟费荣迪读书考取秀才,费门始开耕读风尚,济困扶贫,以德待人;第四代费应麒以德行事,在含珠山创私塾,请名师授业;第五代费瑄于成化十一年中进士。到第六代,兄弟五十人,八人登科,其中费宏高中状元。至此,费氏名播江佑,而成科第世家。

  费懋中出身于科第连绵的簪缨世家,本身又是进士及第的“探花”,自是写得一手好文章,但冯过这篇策论……沉甸甸的,难怪叔父评上饶冯改之用欧阳文叔之言:“读过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。”

  他是真被冯过惊到了,文章论点明确,论据有力,文理通顺,其中更有翔实的数据……一上午时间,他冯改之便能查的如此清楚?抑或是他翻阅过相关资料?那至少这记忆力也是超强的。此子……吾不如也。

  为上官者总希望下属精明能干,但这冯改之也太能干了,刚布置的任务转眼就完成了,且完成度极高,让人挑不出不是。有这样的下属,压力山大呀。

  好在……

  随着费懋贤的到来,外面可是议论声纷纷扰扰了,都道翰林院成了“孝友堂”——“树德为本,孝友传家”,是铅山横林费氏的家规,其有个共同的堂号:“孝友堂!”

  不过,这非议声很快便会平息了,费宏即将调任吏部左侍郎。而他费懋中,也快离去了。嗯,大抵是定了,湖广提学副使,特赐正四品衔。

  本朝重视学校、科举,在地方上特设学官管理一省之教育。不过不叫学政而称“提学”,就是具体的职司也多有不同。提学隶属于地方,没有独立的衙门,品级也不定多为正四品,若是以佥事出任提学,则为正五品。

  也就是说,费懋中外放,连升三级。

  至于冯过……又何妨“放他出一头地”呢?!

  念及于此,费懋中拿起新鲜出炉的文章向费宏的值房走去。

  冯过没去想随便写的一篇策论能引起何种效应,敷衍了事自是谈不上,但委实也没用多少心思,政治任务嘛,逐级布置下来,最高层日理万机的,哪会事无巨细的管这些?说到底,他级别不够,人微言轻,尚入不了大佬们的法眼。写自然是要写的,写完便把这事丢一边。

  翰林院乃养才储望之所,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。

  虽仅为五品衙门,但翰林院直接受命于皇帝。

  翰林学士主要是作为皇帝的顾问,负责起草皇帝诏书,管理史册、文翰、考议制度、详正文书等。大凡编修实录、玉牒、史志、六曹章奏,皆可奉皇帝之命而统承之。

  侍读、侍讲(学士)掌讲读经史。

  五经博士,初置五人,分掌专经讲义。这个职务,后来用来专门安排圣贤先儒的后裔,世袭,不管翰林院具体的事。

  史官(包括修撰、编修、检讨)负责专修国史,并主文史档案(如皇帝起居注等)收集整理工作。乡试任考试官,会试任同考官。

  庶吉士读书翰林院,以学士一人教习之。

  侍书掌六书供侍。

  待诏掌应对。

  孔目掌文移。

  作为修撰,冯过的主要职责为掌握修写皇帝的实录,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和时政记,记载皇帝的言行,进讲经史,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。

  起居注和进讲经史早前皆由秦桧和万俟卨负责,冯过暂时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,算是在适应和学习。

  他是个耐得住性子的,正可多读几本书,“以权谋私”。

  早在周代,就有了“盟府”,主要保存盟约、图籍、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。严格地说,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。老子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。

  到了西汉,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,开国丞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、天录阁,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“石渠”“天录”的原因。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,他不但在宫内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“秘府”馆舍,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。

  兰台、石室、麒麟阁,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。从“石室”的名称上就可以知道,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,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,修建成石头的了。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,多为铜色包边,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“金匮”。

 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,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。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,当时的俸禄是六百石米。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,到了大昌时,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。而本朝则废止了秘书监一职,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被并入了翰林院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大昌以前,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,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。有的朝代,比如秦朝,就曾经采取过“焚书”的手段,来取缔私人藏书。大昌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,开了私人藏书的先河。

  大楚书院为书院兴起、鼎盛之时,许多士大夫都致力于创办书院,收藏有丰富的图书,如魏了翁创建的鹤山书院,其藏书楼“尊经阁”藏书多达十万卷,魏氏《书鹤山书院始末》称,“堂之后为阁,家故有书,某又得秘书之副而传录焉,与访寻公私所板行者,凡得十万卷,以附益而尊阁之”。

  书院的建制发展至大定,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。如白鹿洞书院,借阅规则是:“在洞生徒借读者,写一票于管干处领出,以便稽考。缴书销票,不许沉搁延捱,致误后来人借阅。损失者,勒限赔补。”兴化文正书院则许可外人借阅藏书:“储书非易,本不宜携书出院,因念寒士以馆为家,不克入院肄业。倘深藏不出,事近向隅,破格从权,故有出院之议。”

  大定图书馆馆长一职被并入了翰林院,翰林院可谓世界上最大藏书最多、最古老的图书馆,中华民族的精华书籍基本上都被收录在此。

  于冯过而言,读书便是最幸福的娱乐消遣了。既能上班赚钱,又能徜徉书海,这样的生活美滋滋。

  至于在皇帝身边进讲也好记起居注也罢,于别人乃是荣耀美差,他却是心存“敬畏”的。

  常佶,绝不是位好皇帝。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但时下的大定处于何境地,他这位当家人会全然不知?内忧外患之际,还想着丰亨豫大,一味享受,誓要将祖先的萌泽消耗殆尽。

  要指望着他幡然醒悟就此奋发图强,近乎于天方夜谭。

  冯过从未想过去改变皇帝,只希望大厦倾倒时能有个安身之处再伺机而动。否则,学那宁立恒一刀劈翻皇帝?不太现实,难度太大,没法操作。

  依他推算,北方的完颜氏刚刚崛起,有苟延残喘的后辽和坐山观虎斗的北燕作缓冲,大金要起兵南下怎么的也需五年以上的时间。五年,具体能做些什么?

  虽然心存紧迫感,但还得一步一步的来,目前为止还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做。

  闹心的是,与秦桧、万俟卨共处一室办公,让他总有如芒在背之感。这二位,太过臭名昭著了,却又避不开,夭寿哪。

  哦,对了,万俟卨不姓“万”,真正的读音为“莫其谢”。“万俟”也不是姓,是一个鲜卑部落的名称。

  东晋的时候,万俟部落就随拓跋氏进入中原,《姓谱》记载:“拓跋氏有万俟部落,以部落为姓。”万俟部落的人就被外界称为万俟氏。

  还有一种说法万俟氏来自鲜卑族拓跋氏,拓跋氏在北魏时期鲜卑族是十大贵族姓之一,在东晋时期,北魏由拓跋邻继位,他的三弟在公族中产生了万俟姓。《魏书官氏志》记载:“万俟,后魏献帝季弟之裔。”《尚友录》:“后魏献帝季弟之后为十姓,魏书官氏志称万俟氏。”

  然而在《北史》中,对万俟氏却有不一样的记载。《北史》曰:“万俟,其先匈奴之别种也。”

  总而言之,自秦桧后无人名“桧”,亦再无“万俟”此姓。啧啧,厉害了。

  看了一下午的书,又敷衍了二位同僚几句,出了朱雀门,冯一牵着马迎上来,冯过示意自己要步行,慢慢悠悠的走走看看这座当今世界最繁荣的城市。